(網經社訊)2020年堪稱互聯網醫療的暴發“元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的需求井噴,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互聯網醫療加速狂奔,正在賦能更多細分領域。
互聯網醫療需求爆發
今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卻使得互聯網醫療服務市場迎來“春天”。憑借無接觸、響應快、突破地理空間等優勢,互聯網醫療平臺迅速被市場接受。
根據國內大數據分析公司易觀分析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醫療年度分析2020報告》,今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元,市場增長達46.7%,達到2015年以來的最高增速。
頭部互聯網醫療平臺的需求量井噴。公開數據顯示,自1月20日至2月10日,平安好醫生平臺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注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九倍。今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核心業務在線醫療同比增長達106.8%,收入6.9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健康于12月8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其招股書披露,京東健康今年前三季度總收入為1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1%。截至今年9月30日為止的12個月,京東健康的年活躍用戶為8000萬。12月23日,京東健康總市值首次突破6000億港元。
政策利好互聯網醫療
政策的密集出臺,為互聯網醫療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根據中國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家醫保局、衛健委、發改委等多個部門共發布了十幾份文件支持互聯網醫療發展,涉及智慧醫院建設、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網售處方藥等多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其中,今年3月相關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都明確提到,支持“互聯網+醫療”等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對互聯網醫療機構開具電子處方、診療費和藥費醫保在線直接結算“開綠燈”。
4月7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發布了《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其中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到互聯網醫療可以首診,并納入醫保。
在上述政策出爐后,各大研究機構紛紛發布研究報告,表示看好國內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前景。花旗認為,互聯網醫療可為病人提供遠程服務,提升我國醫療行業的效率。線上醫療咨詢、線上藥品銷售會變得更加普遍。
互聯網醫療賦能細分領域
在線下醫療服務恢復后,如何保持用戶的高活躍度、留存率,是當前互聯網醫療平臺要面對的挑戰。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互聯網醫療平臺巨頭在細分領域“跑馬圈地”,推出專科醫療服務。
其中,阿里健康和叮當快藥選擇與跨國藥企合作。今年9月,阿里健康與跨國生物醫藥企業優時比宣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該合作試圖實現癲癇患者的“云端診療用藥一站達”,打通從初診、復診到配藥、用藥和日常護理的全病程管理,改善患者體驗。
叮當快藥則與跨國藥企阿爾法西格瑪達成合作,共建線上腹瀉專科醫生服務。
京東健康和平安好醫生則選擇與醫生合作。今年9月,京東健康足踝醫學專科上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足踝外科中心主任張建中教授受聘擔任京東健康足踝醫學專科主任。
平安好醫生則推出名醫工作室。今年8月,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骨科關節外科主任醫師程飚等15位專家成為首批平安好醫生名醫合伙人。平安好醫生臨時董事長兼CEO方蔚豪表示,平臺將采取“雙醫”模式,即平臺的全職醫生將幫助名醫完成診前準備、診后回訪等工作,快速響應患者問診需求,加倍提高名醫問診效率。
對此,醫藥行業專家林小芳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阿里健康和叮當快藥擅長醫藥電商銷售,和跨國藥企合作可以擴大平臺影響力;京東健康和平安好醫生則更加關注在線問診、日常健康管理等服務,需要更多優質醫生加入。各個平臺都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拓展專科服務,聚焦細分領域,進行差異化競爭。但目前醫療質量的監管、用戶隱私的保護以及如何構建成熟完善的盈利模式等問題都是該行業面臨的挑戰。
需求井噴、政策助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互聯網醫療行業已然迎來了光明的前景,或將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但該行業未來發展之路仍然任重道遠。